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从大明王朝1566说胡宗宪抗倭1  > 《大明王朝1566》第15集:高翰文抄家、沈一石击鼓自焚

《大明王朝1566》第15集:高翰文抄家、沈一石击鼓自焚

这一集的重点是沈一石。织造局买田和通倭两件事,最后朝堂博弈的结果,是让沈一石死,用他的身家来填补国库的亏空。这一集的剧情就是围绕着沈一石之死展开,可以划分为三个时间段,六个情节。

沈一石死前:沈一石和杨金水谈心沈一石之死:高翰文抄家、沈一石击鼓自焚沈一石死后:杨郑何处理账册、台州战事、高翰文追查账册沈一石和杨金水谈心

沈一石和杨金水的谈心,其实是为众人解释一个非常大的问题:沈一石为什么要假装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?后来又为什么变成了“奉旨赈灾”?在所有人中,杨金水是最需要这个解释的。沈一石从淳安回来以后,就去见了杨金水。在上集里,我们可以看到,杨金水对沈一石非常阴阳怪气,这种私底下的谈话,又牵涉到了芸娘,杨金水竟然也不让芸娘回避,便是不把沈一石当自己人看了,没打算说真心话。

▼这些为难也在沈一石意料之中,他便开始给杨金水从头开始解释。

▲沈一石是从“改稻为桑”的开端来进行分析。“改稻为桑”是国策,不管是谁提的,既然是嘉靖首肯的,跟着推总没错。沈一石意识的改变是从高、王、海三人来浙江开始的。

▼杨金水这些都知道,还是把沈一石的话顶了回去,沈一石继续解释。

▲沈一石算的这个账可以看出“改稻为桑”真正的问题。嘉靖要快速地补国库的亏空,每年多三十万匹丝绸的利润;严党还需要在里面分一部分利润;沈一石也希望从中赚一笔,至少不亏。要保障所有人的利润,沈一石能做的就是攫取整个产业链的利润。为了攫取整个产业链的利润,就只有占有所有的生产资料,那就是田地。说白了,三十万匹丝绸的利润,不光一分一毫都不想分给百姓,还希望压榨百姓的劳动力为资本和权力进行生产。同时,资本又和权力勾结,尽可能压低生产资料的价格,来降低占有的成本。而高、海、王的到来,保障了田地的价格,让资本无法在保障各方利润的前提下占有生产资源。这,就是沈一石的困境。

▼沈一石的这番话倒是触动了杨金水。杨金水缓和了很多,开始让芸娘弹琴。

▲杨金水对沈一石的态度,在这一段对话里是有一个转变的。一开始让芸娘堂而皇之地听两人的对话,就是明摆着不信任;现在让芸娘弹琴,这样他和沈一石说的话芸娘就听不见了,虽然还未完全放下对沈一石的疑虑,这也是打算跟沈一石说他的心里话了。

▼杨金水见沈一石说的恳切,自己也开始说心里话了。

▼杨金水说的疑问也是我们心里的疑问,而沈一石先抛出了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结论。

▲发现沈一石深谙金字塔原理啊,对杨金水的每一次问话,都是先回答一个结论,再拆开来分析。

▼沈一石先是从情形变化入手,分析了朝堂的局势。

▲沈一石对朝堂局势的分析是有一些问题的。派高翰文这么个人来浙江,显然是严党的心态起了变化。他们要改稻为桑吗?要。但是为什么会派高翰文这个人来?胡宗宪被免职后,严世蕃预见到了“改稻为桑”潜伏的危机,于是派了高翰文。选高翰文,除了有裕王的压力,还有两个原因:一是要看住郑、何二人,二是万一”改稻为桑”出问题有个遮挡。郑泌昌何茂才看到了第一点,沈一石看到了第二点。沈一石解读为严党不想担恶名,想把恶名栽到织造局身上。但其实严世蕃未必有把锅甩给织造局的意思,严党虽然把所有事都牵扯到嘉靖,但自己也是无法完全甩锅的。高翰文来浙江前见了胡宗宪,决定抵抗低价买田,小阁老是料不到的。严世蕃虽然没有完全甩锅,但郑、何二人是完全想甩锅。

▼杨金水便接着问了郑、何二人。

▼沈一石对这两人知之甚深,三言两语说清楚郑、何二人的想法。

▲郑、何二人开始觉得“改稻为桑”是国策,既能从中获取政治资本,也能获取实质的经济回报,所以什么都做;发现情形有变化了就想脱身,脱身困难就把其他人都拉下水,自己往后边躲。

▼这一波分析下来,算是解释了芸娘美人计的问题。杨金水又接着问改稻为桑的问题。

▼沈一石接着解释,关键的问题在于海刚峰。

▼杨金水聪明,明白为什么会有织造局买田的事情,但仍然不理解为什么沈一石就这样瞒着他去做。

▼沈一石便解释了这个最关键的问题。

▲这个时候沈一石的想法就说的很明白了。朝堂围绕着“改稻为桑”的斗争越来越激烈,最后一定会有一个结果,谁牵涉的

相关推荐: